2023222星期三 34507

欢迎光临本站!
描述
祗园寺
祗园寺
相关图片
全国重点寺院。原名祗树庵,又名“祗园禅寺”。位于九华街东北、插霄峰西麓。始建于明代,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。嘉庆年间(1796~1820)庵将倾颓,住持乏人。当时隐居伏虎洞的隆山(一称洞山)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祗园,新修殿宇,弘扬法道,香火日盛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降山84岁圆寂,3年后开缸,遗体完好,其徒为之装金供于寺中。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,唯禅师肉身无恙(文化大革命中被毁)。同治七年(1868)常住方丈法源重修。光绪八年(1882)住持僧大根重建殿宇,增设戒棚,开坛宣戒。祗园得以中兴,遂成为十方丛林。光绪十三年(1887)住持僧淮海。光绪十八年(1892)住持僧常缘重建韦驮殿。宣统元年(1909)住持僧海量重修哼哈宝殿。1923年住持僧应道。1925年段祺瑞赠额“慧日常明”。1929年僧宽扬、宽慈募建大雄宝殿,殿宇庄严宽敞,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。1933年于右任书匾“大雄宝殿”,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、住持僧宽慈。1936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南坡地新建光明讲堂。1934~1937年先后住持僧宽明、宏志。1937~1949年住持僧宏瑞。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。祗园寺从第一世洞山价禅师起至第四十七世方丈宽明止,传法47世(今存法卷系1937年宽明交付法徒宏志亲领,后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)。1986年9月祗园寺恢复十方丛林,实行选贤制,仁德大和尚为新任方丈。祗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、规模最大的寺院,由灵官殿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客堂、斋堂、库院、退居寮、方丈寮和光明讲堂、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,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。该寺按山门——天王殿——大雄宝殿——其他配殿的传统格式布局,依山就势,曲折多变。首先是其山门、天王殿偏离大殿的中轴线,因地形而异作45°角转折,渐次升高;其次是配殿去规整而散置,采用民居形式,设计新颖大胆,突出实用功能。寺前有古板长道,石板上刻有古钱币和莲花瓣浮雕,以此为导引,进入寺内。山门坐北朝南,飞檐翘角,龙头高挑。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“灵官”,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。由第一进山门殿穿过高墙耸起的庭院,即入第二进亭阁式重檐方殿——天王殿。殿中央前供弥勒佛,背面供韦驮,两侧立有四大天王,气氛森严。天王殿和山门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,但天王殿的殿基则人为抬升了0.5米,殿后的“入庄严境”的院墙基础又自然抬升1米,由此转折方可从侧面步入再度升高2米的第三进大殿。大雄宝殿坐东朝西,面向化城寺。宫殿式,琉璃瓦盖,歇山顶,飞檐翘角,高35米,面宽25米,进深19米。殿中央供有高12米的三尊大佛。殿内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,后墙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塑像。大佛背墙有一组高30米、宽7米的巨型“海岛”彩绘壁雕。塑有观音菩萨及善财、龙女、韦驮、李靖等大小近百个群体雕像,还有动物塑像,造型生动传神。大殿前有法堂、禅堂,北边有斋堂、衣钵寮、云水寮等楼院。其中厨房内存7口铜质大锅,最大的1口直径173厘米,高56厘米,人称“千僧灶”,一次可煮米200公斤。大殿的东北台基高6米,建有方丈寮和库院;大殿东南台基高3米,筑有敞厅2层楼的光明讲堂。由此入东南的台地上有新建的藏经楼,为3层民居式,全木结构,斜屋面,马头墙,高16米、长22米、宽19米,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。楼内供玉卧佛1尊,收藏有新版《藏经》和法器。祗园寺巧用地势,高低错落,回环曲折,结构精妙,气宇轩昂。寺院还借松林、溪流天然景致衬托,更引人入胜。 联系电话:0566- 2831281 2831071 联系人:道源
全国重点寺院。原名祗树庵,又名“祗园禅寺”。位于九华街东北、插霄峰西麓。始建于明代,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。嘉庆年间(1796~1820)庵将倾颓,住持乏人。当时隐居伏虎洞的隆山(一称洞山)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祗园,新修殿宇,弘扬法道,香火日盛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降山84岁圆寂,3年后开缸,遗体完好,其徒为之装金供于寺中。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,唯禅师肉身无恙(文化大革命中被毁)。同治七年(1868)常住方丈法源重修。光绪八年(1882)住持僧大根重建殿宇,增设戒棚,开坛宣戒。祗园得以中兴,遂成为十方丛林。光绪十三年(1887)住持僧淮海。光绪十八年(1892)住持僧常缘重建韦驮殿。宣统元年(1909)住持僧海量重修哼哈宝殿。1923年住持僧应道。1925年段祺瑞赠额“慧日常明”。1929年僧宽扬、宽慈募建大雄宝殿,殿宇庄严宽敞,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。1933年于右任书匾“大雄宝殿”,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、住持僧宽慈。1936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南坡地新建光明讲堂。1934~1937年先后住持僧宽明、宏志。1937~1949年住持僧宏瑞。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。祗园寺从第一世洞山价禅师起至第四十七世方丈宽明止,传法47世(今存法卷系1937年宽明交付法徒宏志亲领,后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)。1986年9月祗园寺恢复十方丛林,实行选贤制,仁德大和尚为新任方丈。祗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、规模最大的寺院,由灵官殿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客堂、斋堂、库院、退居寮、方丈寮和光明讲堂、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,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。该寺按山门——天王殿——大雄宝殿——其他配殿的传统格式布局,依山就势,曲折多变。首先是其山门、天王殿偏离大殿的中轴线,因地形而异作45°角转折,渐次升高;其次是配殿去规整而散置,采用民居形式,设计新颖大胆,突出实用功能。寺前有古板长道,石板上刻有古钱币和莲花瓣浮雕,以此为导引,进入寺内。山门坐北朝南,飞檐翘角,龙头高挑。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“灵官”,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。由第一进山门殿穿过高墙耸起的庭院,即入第二进亭阁式重檐方殿——天王殿。殿中央前供弥勒佛,背面供韦驮,两侧立有四大天王,气氛森严。天王殿和山门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,但天王殿的殿基则人为抬升了0.5米,殿后的“入庄严境”的院墙基础又自然抬升1米,由此转折方可从侧面步入再度升高2米的第三进大殿。大雄宝殿坐东朝西,面向化城寺。宫殿式,琉璃瓦盖,歇山顶,飞檐翘角,高35米,面宽25米,进深19米。殿中央供有高12米的三尊大佛。殿内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,后墙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塑像。大佛背墙有一组高30米、宽7米的巨型“海岛”彩绘壁雕。塑有观音菩萨及善财、龙女、韦驮、李靖等大小近百个群体雕像,还有动物塑像,造型生动传神。大殿前有法堂、禅堂,北边有斋堂、衣钵寮、云水寮等楼院。其中厨房内存7口铜质大锅,最大的1口直径173厘米,高56厘米,人称“千僧灶”,一次可煮米200公斤。大殿的东北台基高6米,建有方丈寮和库院;大殿东南台基高3米,筑有敞厅2层楼的光明讲堂。由此入东南的台地上有新建的藏经楼,为3层民居式,全木结构,斜屋面,马头墙,高16米、长22米、宽19米,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。楼内供玉卧佛1尊,收藏有新版《藏经》和法器。祗园寺巧用地势,高低错落,回环曲折,结构精妙,气宇轩昂。寺院还借松林、溪流天然景致衬托,更引人入胜。 联系电话:0566- 2831281 2831071 联系人:道源
详情
详情
全国重点寺院。原名祗树庵,又名“祗园禅寺”。位于九华街东北、插霄峰西麓。始建于明代,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。嘉庆年间(1796~1820)庵将倾颓,住持乏人。当时隐居伏虎洞的隆山(一称洞山)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祗园,新修殿宇,弘扬法道,香火日盛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降山84岁圆寂,3年后开缸,遗体完好,其徒为之装金供于寺中。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,唯禅师肉身无恙(文化大革命中被毁)。同治七年(1868)常住方丈法源重修。光绪八年(1882)住持僧大根重建殿宇,增设戒棚,开坛宣戒。祗园得以中兴,遂成为十方丛林。光绪十三年(1887)住持僧淮海。光绪十八年(1892)住持僧常缘重建韦驮殿。宣统元年(1909)住持僧海量重修哼哈宝殿。1923年住持僧应道。1925年段祺瑞赠额“慧日常明”。1929年僧宽扬、宽慈募建大雄宝殿,殿宇庄严宽敞,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。1933年于右任书匾“大雄宝殿”,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、住持僧宽慈。1936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南坡地新建光明讲堂。1934~1937年先后住持僧宽明、宏志。1937~1949年住持僧宏瑞。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。祗园寺从第一世洞山价禅师起至第四十七世方丈宽明止,传法47世(今存法卷系1937年宽明交付法徒宏志亲领,后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)。1986年9月祗园寺恢复十方丛林,实行选贤制,仁德大和尚为新任方丈。祗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、规模最大的寺院,由灵官殿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客堂、斋堂、库院、退居寮、方丈寮和光明讲堂、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,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。该寺按山门——天王殿——大雄宝殿——其他配殿的传统格式布局,依山就势,曲折多变。首先是其山门、天王殿偏离大殿的中轴线,因地形而异作45°角转折,渐次升高;其次是配殿去规整而散置,采用民居形式,设计新颖大胆,突出实用功能。寺前有古板长道,石板上刻有古钱币和莲花瓣浮雕,以此为导引,进入寺内。山门坐北朝南,飞檐翘角,龙头高挑。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“灵官”,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。由第一进山门殿穿过高墙耸起的庭院,即入第二进亭阁式重檐方殿——天王殿。殿中央前供弥勒佛,背面供韦驮,两侧立有四大天王,气氛森严。天王殿和山门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,但天王殿的殿基则人为抬升了0.5米,殿后的“入庄严境”的院墙基础又自然抬升1米,由此转折方可从侧面步入再度升高2米的第三进大殿。大雄宝殿坐东朝西,面向化城寺。宫殿式,琉璃瓦盖,歇山顶,飞檐翘角,高35米,面宽25米,进深19米。殿中央供有高12米的三尊大佛。殿内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,后墙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塑像。大佛背墙有一组高30米、宽7米的巨型“海岛”彩绘壁雕。塑有观音菩萨及善财、龙女、韦驮、李靖等大小近百个群体雕像,还有动物塑像,造型生动传神。大殿前有法堂、禅堂,北边有斋堂、衣钵寮、云水寮等楼院。其中厨房内存7口铜质大锅,最大的1口直径173厘米,高56厘米,人称“千僧灶”,一次可煮米200公斤。大殿的东北台基高6米,建有方丈寮和库院;大殿东南台基高3米,筑有敞厅2层楼的光明讲堂。由此入东南的台地上有新建的藏经楼,为3层民居式,全木结构,斜屋面,马头墙,高16米、长22米、宽19米,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。楼内供玉卧佛1尊,收藏有新版《藏经》和法器。祗园寺巧用地势,高低错落,回环曲折,结构精妙,气宇轩昂。寺院还借松林、溪流天然景致衬托,更引人入胜。 联系电话:0566- 2831281 2831071 联系人:道源
全国重点寺院。原名祗树庵,又名“祗园禅寺”。位于九华街东北、插霄峰西麓。始建于明代,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。嘉庆年间(1796~1820)庵将倾颓,住持乏人。当时隐居伏虎洞的隆山(一称洞山)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祗园,新修殿宇,弘扬法道,香火日盛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降山84岁圆寂,3年后开缸,遗体完好,其徒为之装金供于寺中。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,唯禅师肉身无恙(文化大革命中被毁)。同治七年(1868)常住方丈法源重修。光绪八年(1882)住持僧大根重建殿宇,增设戒棚,开坛宣戒。祗园得以中兴,遂成为十方丛林。光绪十三年(1887)住持僧淮海。光绪十八年(1892)住持僧常缘重建韦驮殿。宣统元年(1909)住持僧海量重修哼哈宝殿。1923年住持僧应道。1925年段祺瑞赠额“慧日常明”。1929年僧宽扬、宽慈募建大雄宝殿,殿宇庄严宽敞,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。1933年于右任书匾“大雄宝殿”,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、住持僧宽慈。1936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南坡地新建光明讲堂。1934~1937年先后住持僧宽明、宏志。1937~1949年住持僧宏瑞。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。祗园寺从第一世洞山价禅师起至第四十七世方丈宽明止,传法47世(今存法卷系1937年宽明交付法徒宏志亲领,后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)。1986年9月祗园寺恢复十方丛林,实行选贤制,仁德大和尚为新任方丈。祗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、规模最大的寺院,由灵官殿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客堂、斋堂、库院、退居寮、方丈寮和光明讲堂、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,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。该寺按山门——天王殿——大雄宝殿——其他配殿的传统格式布局,依山就势,曲折多变。首先是其山门、天王殿偏离大殿的中轴线,因地形而异作45°角转折,渐次升高;其次是配殿去规整而散置,采用民居形式,设计新颖大胆,突出实用功能。寺前有古板长道,石板上刻有古钱币和莲花瓣浮雕,以此为导引,进入寺内。山门坐北朝南,飞檐翘角,龙头高挑。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“灵官”,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。由第一进山门殿穿过高墙耸起的庭院,即入第二进亭阁式重檐方殿——天王殿。殿中央前供弥勒佛,背面供韦驮,两侧立有四大天王,气氛森严。天王殿和山门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,但天王殿的殿基则人为抬升了0.5米,殿后的“入庄严境”的院墙基础又自然抬升1米,由此转折方可从侧面步入再度升高2米的第三进大殿。大雄宝殿坐东朝西,面向化城寺。宫殿式,琉璃瓦盖,歇山顶,飞檐翘角,高35米,面宽25米,进深19米。殿中央供有高12米的三尊大佛。殿内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,后墙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塑像。大佛背墙有一组高30米、宽7米的巨型“海岛”彩绘壁雕。塑有观音菩萨及善财、龙女、韦驮、李靖等大小近百个群体雕像,还有动物塑像,造型生动传神。大殿前有法堂、禅堂,北边有斋堂、衣钵寮、云水寮等楼院。其中厨房内存7口铜质大锅,最大的1口直径173厘米,高56厘米,人称“千僧灶”,一次可煮米200公斤。大殿的东北台基高6米,建有方丈寮和库院;大殿东南台基高3米,筑有敞厅2层楼的光明讲堂。由此入东南的台地上有新建的藏经楼,为3层民居式,全木结构,斜屋面,马头墙,高16米、长22米、宽19米,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。楼内供玉卧佛1尊,收藏有新版《藏经》和法器。祗园寺巧用地势,高低错落,回环曲折,结构精妙,气宇轩昂。寺院还借松林、溪流天然景致衬托,更引人入胜。 联系电话:0566- 2831281 2831071 联系人:道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