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222星期三 34504

欢迎光临本站!
描述

《金刚经》讲课记录 第五

浏览: 作者:admin 来源: 时间:2022-06-25 分类:金刚经
 《金刚经》讲课记录 第五  宗性法师主讲 10月20日  永箐、小布丁记录  我们上一次把大乘正宗分第三讲了,我们在讲这一分的时候,

 《金刚经》讲课记录 第五

 

  宗性法师主讲 10月20日

 

  永箐、小布丁记录

 

  我们上一次把大乘正宗分第三讲了,我们在讲这一分的时候,其中把这一品的内容概括为这样几句话,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,总的来说,大乘佛法的原则就是发菩提心,发菩提心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,就是不舍弃一切众生。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不舍弃一切众生呢?其实就是《金刚经》里面须菩提问的两个问题:“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”,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如何发菩提心,如何不舍弃一个众生。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,就是:怎样不舍弃一个众生呢?那么这一品我们上次已经讲过,我记得当时概括为几句话:“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中,人生是属于众生的,不计仇恨及怨亲,心量广大应忘我。”我想呢,基本能代表大乘正宗分里面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。我们下面接着讲“妙行无住分第四”。

 

  这一品呢,其实是具体教给我们方法,教给我们如何去度众生的方法,如何去帮助众生的方法,如何去帮助别人的方法,所以,这一品非常重要。

 

  “復次須菩提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世尊。須菩提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世尊。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。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”

 

  那么根据这一段来看文字,其实就是告诉我们,怎样将自己,讲个人融化于大众之中,怎样去忘我?我记得啊,在上次我们讲课要结束的时候,有网友就提出这个问题,就是要度众生如何去度?度众生当中要去忘我,怎样才能做到忘我?这就是这一品要给我们的答案。所以,这一品呢,希望大家用心来体会。

 

  我们看到这段文字:“復次須菩提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”,这句话啊,非常关键,可以说是这一品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,也可以说是提纲契领的一句话,为什么这么说?我们很多因位的菩萨,就是一如你我,刚刚开始学佛,受大乘佛法的熏陶,也能够发起一些大乘心,但是,我们的发心往往是有所住的,也就是说是有挂碍的,是有执着的。因此啊,我们的发心与诸佛菩萨的菩提心还有距离,这个距离的分水岭在什么地方啊?我想就是诸佛菩萨发的菩提心去度化众生,去帮助众生的菩提心是无所住的,而我们现实的凡夫菩萨啊,我们发的菩提心,去度化众生,去帮助别人是有所住的。所以,这一点啊,要非常清楚,非常明白,我们虽然有的佛教徒也受了菩萨戒,也发了菩提心,但是为什么你不具备那个果位上的象观世音菩萨、菩贤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这样的德行和功德?原因就是在这一句话上面,我们要用心去体会。为什么呢?因为象观世音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这一类的果位上的菩萨啊,他们的发心,在度化众生,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,是无所住的,因此,由于无所住,他们的内心里面啊,才能真正地将自己融化于大众,才能真正地忘我。所以,地藏菩萨啊,才会发出“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”这样的誓愿,他的动力来自于哪里?就是来自于他内心无所住,他才能真正的把自我放下,才能真正地忘我,才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,所以,他才能发出那样的大愿来。这也是衡量我们真正是不是能够成就象观世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那样的功德的这么一个标准。而我们凡夫众生,就是因为我们于法有所住,所以我们往往,大家都有体会,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在修六度的时候,往往不如法。何以见得呢?因为我们看一些佛经里面啊,就讲到,观世音菩萨也好,普贤菩萨也好,文殊菩萨也好,他们在修菩萨道,在行六度的时候啊,内心里面充满了喜悦,充满了法乐,真是自在,真正的是无碍。可是,我们自己感受到,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,行菩萨道,修六度四摄菩萨行的时候往往内心里面啊,总是觉得障碍,甚至啊,有些时候在帮助他人的时候,反而给自己带来一些烦恼,造成一些误会,于是乎,在内心里面总觉得有一种冤屈的心态,这种反差,就是我们这种冤屈的心态与诸佛菩萨,与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,他们在行四摄六度菩萨道的时候,那种自在、安详、洒脱、无碍,那种心态,这种反差就表明了我们凡夫菩萨啊,因为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内心里面没有彻底的放下,没有彻底的将自己融化于大众中,没有彻底地忘我,所以呢,他于法有所住,因此呢,他才有那样的心态,所以这句话啊非常关键,对于我们修菩萨道,对于我们修菩萨行啊,那都是关键性的问题。如果你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原则,能够真正的在这个上面去下工夫的话,你的菩萨行,你的菩萨道,会有很大的进步,会真正的随顺菩萨行,随顺菩萨道,真正的成为菩萨道,菩提道的资粮。我想啊,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心学佛必须要在意的和留心的。因为,如果说你于法有所住,那么你行的这个菩萨道,修的这个布施行啊,那都是有漏的人天福报,只能感三界以内在人天往返的这个果报,而不能成为出世之因,不能成为出离之因,不能成为出离生死苦海,出离三界的因,而也只有当你于法无所住,修菩萨行,行菩萨道,修布施行的时候,你的那个功德才是无漏的,才是真正的出世之因,才能真正成就出世的菩提大道!

 

《金刚经》讲课记录 第五

浏览: 作者:admin 来源: 时间:2022-06-25 分类:金刚经
 《金刚经》讲课记录 第五  宗性法师主讲 10月20日  永箐、小布丁记录  我们上一次把大乘正宗分第三讲了,我们在讲这一分的时候,

 《金刚经》讲课记录 第五

 

  宗性法师主讲 10月20日

 

  永箐、小布丁记录

 

  我们上一次把大乘正宗分第三讲了,我们在讲这一分的时候,其中把这一品的内容概括为这样几句话,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,总的来说,大乘佛法的原则就是发菩提心,发菩提心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,就是不舍弃一切众生。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不舍弃一切众生呢?其实就是《金刚经》里面须菩提问的两个问题:“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”,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如何发菩提心,如何不舍弃一个众生。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,就是:怎样不舍弃一个众生呢?那么这一品我们上次已经讲过,我记得当时概括为几句话:“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中,人生是属于众生的,不计仇恨及怨亲,心量广大应忘我。”我想呢,基本能代表大乘正宗分里面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。我们下面接着讲“妙行无住分第四”。

 

  这一品呢,其实是具体教给我们方法,教给我们如何去度众生的方法,如何去帮助众生的方法,如何去帮助别人的方法,所以,这一品非常重要。

 

  “復次須菩提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世尊。須菩提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世尊。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。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”

 

  那么根据这一段来看文字,其实就是告诉我们,怎样将自己,讲个人融化于大众之中,怎样去忘我?我记得啊,在上次我们讲课要结束的时候,有网友就提出这个问题,就是要度众生如何去度?度众生当中要去忘我,怎样才能做到忘我?这就是这一品要给我们的答案。所以,这一品呢,希望大家用心来体会。

 

  我们看到这段文字:“復次須菩提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”,这句话啊,非常关键,可以说是这一品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,也可以说是提纲契领的一句话,为什么这么说?我们很多因位的菩萨,就是一如你我,刚刚开始学佛,受大乘佛法的熏陶,也能够发起一些大乘心,但是,我们的发心往往是有所住的,也就是说是有挂碍的,是有执着的。因此啊,我们的发心与诸佛菩萨的菩提心还有距离,这个距离的分水岭在什么地方啊?我想就是诸佛菩萨发的菩提心去度化众生,去帮助众生的菩提心是无所住的,而我们现实的凡夫菩萨啊,我们发的菩提心,去度化众生,去帮助别人是有所住的。所以,这一点啊,要非常清楚,非常明白,我们虽然有的佛教徒也受了菩萨戒,也发了菩提心,但是为什么你不具备那个果位上的象观世音菩萨、菩贤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这样的德行和功德?原因就是在这一句话上面,我们要用心去体会。为什么呢?因为象观世音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这一类的果位上的菩萨啊,他们的发心,在度化众生,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,是无所住的,因此,由于无所住,他们的内心里面啊,才能真正地将自己融化于大众,才能真正地忘我。所以,地藏菩萨啊,才会发出“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”这样的誓愿,他的动力来自于哪里?就是来自于他内心无所住,他才能真正的把自我放下,才能真正地忘我,才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,所以,他才能发出那样的大愿来。这也是衡量我们真正是不是能够成就象观世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那样的功德的这么一个标准。而我们凡夫众生,就是因为我们于法有所住,所以我们往往,大家都有体会,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在修六度的时候,往往不如法。何以见得呢?因为我们看一些佛经里面啊,就讲到,观世音菩萨也好,普贤菩萨也好,文殊菩萨也好,他们在修菩萨道,在行六度的时候啊,内心里面充满了喜悦,充满了法乐,真是自在,真正的是无碍。可是,我们自己感受到,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,行菩萨道,修六度四摄菩萨行的时候往往内心里面啊,总是觉得障碍,甚至啊,有些时候在帮助他人的时候,反而给自己带来一些烦恼,造成一些误会,于是乎,在内心里面总觉得有一种冤屈的心态,这种反差,就是我们这种冤屈的心态与诸佛菩萨,与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,他们在行四摄六度菩萨道的时候,那种自在、安详、洒脱、无碍,那种心态,这种反差就表明了我们凡夫菩萨啊,因为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内心里面没有彻底的放下,没有彻底的将自己融化于大众中,没有彻底地忘我,所以呢,他于法有所住,因此呢,他才有那样的心态,所以这句话啊非常关键,对于我们修菩萨道,对于我们修菩萨行啊,那都是关键性的问题。如果你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原则,能够真正的在这个上面去下工夫的话,你的菩萨行,你的菩萨道,会有很大的进步,会真正的随顺菩萨行,随顺菩萨道,真正的成为菩萨道,菩提道的资粮。我想啊,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心学佛必须要在意的和留心的。因为,如果说你于法有所住,那么你行的这个菩萨道,修的这个布施行啊,那都是有漏的人天福报,只能感三界以内在人天往返的这个果报,而不能成为出世之因,不能成为出离之因,不能成为出离生死苦海,出离三界的因,而也只有当你于法无所住,修菩萨行,行菩萨道,修布施行的时候,你的那个功德才是无漏的,才是真正的出世之因,才能真正成就出世的菩提大道!